2023前端工程師面試心得

2022 的 11 月底因為被公司裁員,開始了求職之路,規劃是希望三個月內可以找到工作,最長六個月(因為失業補助只有半年 😂)面試時間是從 2022 的 12 月橫跨到 2023 的 2 月,個人的背景為私立大學文組,2016 資策會結訓後開始了我的前端工程師之旅,前端資歷約莫五年多,技能樹的話 vue 有四年的開發經驗,react 一年,懂一點 node.js 和 mongoDB

不得不說年前的職缺真的不多,所以我主動投遞的公司其實只有 5 家,大部分是由公司主動邀請面試的,這次找工作我抱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因此各個產業都會去看看,當然也不是來者不拒,沒興趣的產業我還是會篩掉,撇除接洽到一半就消失的公司,一共面了 30 家,電商、 軟體、系統廠、醫療、教育、媒體…什麼產業都有,除了了解市場的狀況,也對於該產業的 domain knowhow 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根據我的觀察,各行各業對於前端工程師的需求還是非常大的,求職管道的話:104、cakeresume、yourator、github f2etw/jobs、臉書前端社群都有用 、linkedin…,但 104 還是佔大宗

面試形式的話,on-site 和視訊面試是各佔一半,我發現很多公司都會先約視訊面試確認人選是否合適,才會約實體面試,這個做法還挺好的,可以節省大家的時間

面試結果:11 個 offer、9 個感謝函、剩下都是無聲卡

這篇文章並不會特別敘述每一間公司的面試流程,如果真的寫下去這篇文章應該會破萬字,主要的重點會放在我在這些面試經驗中有什麼樣的收穫還有我認爲面試的重點項目是什麼,兩年前我擔任過面試官,如今我的角色是一名求職者,也會換位思考來提供一些我個人的想法

實際面試過之後不得不說真的跟我想的不一樣,我本來預期會使用新技術的團隊結果有著太多的歷史包袱而無法推進,人人都害怕的 legacy code 確實有他的商業價值在,我印象很深刻在面試的過程中有位主管曾經說過:『如果這個網站已經行之有年了,代表他經的起歷史的考驗,我們就不會輕易的去動它!』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又好像哪裡不對勁,這句話就留給大家細細品嚐了

在面試過程中也見過各式各樣的主管,在面談的過程中就能夠感受到這個人會不會是你想要一起共事的人,有些本來好感度爆棚的公司,面試完之後好感度雪崩式下降,有的則是本來還好,但面試完覺得非常不錯的公司,所以說預期和實際上的情況真的是會有落差,跟交友軟體一樣,碰面之後才知道對方是不是你的菜 😂

不過回想起來自己是有點太瘋狂了沒錯,扣掉假日的話,28 天內面試 30 家,再加上有的公司要二面,平均一天會面試 1~2 家,只有在待業狀態才能把面試排的這麼緊湊,白天面試,晚上寫面試的考題或是回家作業,比上班還忙,對我來說是一次相當難忘的經驗

接下來會講述幾個我在求職中覺得比較重要的幾個項目

履歷的準備

盡可能地將履歷的維持在一頁,列出幾個重點工作項目即可,當我還是菜鳥的時候一直有個疑問,履歷不是寫得越詳細越好嗎?直到兩年前我當了面試官之後才知道原因,因為工作已經很忙了,還要撥空看一大堆履歷,這時候每份履歷我的閱讀的時間最多只有 1–2 分鐘,我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就可以看到重要的資訊,有了這樣換位思考的經驗之後,這次我在撰寫履歷也是將內容維持在一頁,然後如果可以的話,請 1–2 位的朋友幫你看履歷,給你一些意見,因為有些盲點是自己看不見的,我自己是有找付費的履歷諮詢服務,修改完後確實效果不錯

定期梳理自己的工作經歷

我忘記哪位前輩分享過,盡可能的每一年的做一次你的工作回顧,假設工作了五年之後才回頭去回想自己做過什麼專案,我想大家應該都會腦袋空白吧,整理工作經歷的同時,除了思考自己曾經解決過什麼問題也可以回顧自己在這個階段有什麼收穫,假設天有不測風雲,突然被公司裁員,可以華麗的轉身就去投遞履歷,讓自己可以更游刃有餘去看一些新的工作機會

假設是沒有相關工作經歷的朋友,履歷上可以著重在作品集的介紹,ex.作品做了哪些功能,使用哪些技術,我有看過一種履歷,非相關的工作經歷寫的落落長,然後沒有放作品集,只有寫從某個 bootcamp 結訓,這種一定會馬上被刷掉

刷題的必要性

雖然說演算法確實在前端比較少應用到,但殘酷的事實是,有考 leetcode 的公司大概佔了一半以上,基本上新創、外商必考 leetcode,就算是中小型企業也考個排序演算法意思意思,leetcode 不免俗的還是要刷一下,可參考Grind 75優先刷熱門題,但我個人覺得刷到 easy 就可以應付大部分的面試,如果要面到 line 那個等級的就需要刷到 medium 了,但因為刷題需要投入的時間成本還蠻高的,大家可以自己評估一下時間報酬率,然後對於 junior 來說,如果覺得刷 leetcode 太硬,可以從 codewars 開始練習,維持一下解題手感即可,務必熟悉陣列的操作方法,然後有一點要特別提醒,一般我們在用 vs code coding 的時候都會有提示語法(Ex 打 sl 後面就會出現 slice 這類的),但是在 live coding 的時候一般不會有提示,因此常用語法還是必須記起來,不然語法忘記的時候只能和面試官面面相覷

聊天的能力

這個真的不是唬爛,我確實有兩個 offer 是完全沒有技術考題,純粹只是聊工作經驗和技術的趨勢而已,面試官給我的評價是表達能力佳、交流起來相當愉快,因為前端這個職位常常需要溝通,所以你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還蠻重要的,在面試的時候可以採用 STAR 的法則來敘述你的經歷,問一句答一句是比較忌諱的,這樣面試就比較像是詰問不像交流,假設你在面試的過程中能夠侃侃而談,其實面試官就可以感受你這個人是否容易融入群體

另外,有時候會有好幾位面試官同時在現場,說不緊張是騙人的,但盡可能的表現出你很自在,隨時保持笑容之類的,我也遇過那種不苟言笑的面試官,不管我說了什麼他都是一張撲克臉,雖然心裡有點小波瀾,但我還是會用我原本的方式表達,反正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準備作品集

有事沒事可以做做 side project,特別是當你工作的專案是不方便公開展示的時候(ex 公司內部後台系統),這時候有 side project 的話可以製造一下話題,我發現蠻多公司都會對請你介紹作品集,並且針對他們有興趣的地方提問的,結果在介紹的過程中還被發現有 bug(好糗),回家馬上修

然後個人建議可以做一些比較特別的 side project,先前曾經在前端社群裡看到關於作品集的討論,有人說看到好多電商作品看到有點麻痺,我確實也有這種感覺,商業邏輯都差不多,只有版面不一樣而已,這時就會比較吃虧,無法第一時間吸引面試官的目光,建議可以多找一點不同題材的 side project 來實作

想問公司的問題

通常面試的最後一個環節會問你有沒有問題,千萬不要說沒有問題,面試官可能會覺得你對他們公司沒有什麼興趣,務必要把握這個時間點將自己在意的問題問個清楚,我舉幾個例子:

  • 問對方開發流程,可以知道工作團隊裡面有哪些角色:這時就會發現有些團隊沒有 PM 和 QA,需要由 RD 兼任
  • 這個職位的前端主要負責哪些工作內容:藉此了解開發和維護的佔比
  • 有沒有 code review? 是否會寫單元測試:了解團隊對於程式品質的要求
  • 如果是 junior 可以問是否會有 mentor 帶:有人帶上天堂,沒人帶自立自強

行為問題

通常和高階的主管或是 hr 面試,都會問你許多行為問題,老實說這類的問題真的是靈魂拷問,很容易吃了誠實豆沙包想到什麼說什麼,像是和主管意見不合會怎樣?你的缺點是什麼?我覺得缺點這題真的是要謹慎回答,假設你很誠實地說出我很內向的話,面試官可能會想說那你和別人溝通交流這一塊會不會有問題?盡可能的包裝一下,或是講一些無傷大雅的缺點,務必避開工作上的硬傷,個人覺得這類型的問題一定要先準備過,不然真的會答不上來,網路上估狗 behavioral questions 或是面試行為問題可以找到不少的回答參考

面試的心態

以前面試的都會把姿態放得很低,覺得是公司在選我,我是被選擇的,如今換個心態想,其實我也在選擇公司,每次的 on-site 面試,對我來說是都是一次很不錯的機會,可以來看看我未來的工作環境還有工作夥伴

基本上面試結束後,就當作通通沒上吧,把專注力放在下一場面試上,我其實也經歷過幾次相談甚歡的情況,但最後卻是無聲卡的結局,然後也遇過面到一半 headcount 就沒了的狀況,只能說沒被錄取的原因百百種,面試本來就有很多不可抗力的因素會影響結果,因此拿到想要的 offer 除了實力之外,還需要一點緣分,所以就放平常心,佛系看待每一場面試,如果被喜歡的公司發感謝函的話,不需要問為什麼,就像被心上人發好人卡一樣,難過個一兩天就打起精神繼續面試吧,繼續向前走一定能遇見你的伯樂

面試結束後的回顧

每次面試結束之後我都會用 notion 記錄面試過程,檢討一下自己哪邊答的比較不好,可能是行為問題也可能是技術問題,下次可以改進,除了自己的表現回顧,也會分析一下公司的哪些特點對我來說是拉力哪些是推力,ex 團隊的氛圍、使用的技術、薪資福利等等

文章的最後想要聊聊我對轉職前端的看法,最近在 ptt soft_job 版看到這篇文章很有感觸,我完全可以體會求職焦慮,因為我也是過來人,2017 年我剛轉職的時候,每天都很積極地投履歷,幾乎都是被已讀不回,非常的沮喪,甚至還會想我是不是把轉職想得太簡單了,質疑自己的聲浪不斷出現,還好靠著意志力有挺過來,到了 2023 年,轉職前端的人變得更多了,可以感受到競爭非常激烈,104 隨便一個 junior 職缺都是被投爆的狀態,想要脫穎而出的人勢必要比其他競爭者擁有更多亮點,雖然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這句話很老掉牙,但我覺得可以奉為圭臬,除了強大的意志力之外也需要加倍的努力才有辦法轉職成功,與大家共勉之。

最後想分享給最近要轉職為前端工程師的朋友,一定要準備作品集,數量不用多,可以展示你的火力最好,並且附上 github 連結和網頁連結,並且在 README 介紹一下專案,使用了哪些技術等等,假設是從 bootcamp 結訓的朋友記得放上個人作品,我有遇過只放團體作品的,雖然說有寫上分工,但我以面試官的角度來看,無法快速定位哪些功能是應徵者實作的,這樣就會比較吃虧,最後也祝福大家在 2023 年求職順利!